佐贰

更新时间:2025-05-24
zuǒ èr
佐贰的解释

1.辅佐主司的官员。明清时,凡知府﹑知州﹑知县的辅佐官,如通判﹑州同﹑县丞等,统称佐贰。其品级略低于主管官。

词语解释:
佐贰zuǒèr。(1)旧时指担任副职的官吏。佐贰[zuǒèr]⒈旧时指担任副职的官吏。英deputy;
基础解释:
旧时指担任副职的官吏
引证解释:
⒈辅佐主司的官员。明清时,凡知府、知州、知县的辅佐官,如通判、州同、县丞等,统称佐贰。其品级略低于主管官。引唐李邕《岳麓寺碑》:“和合是请,佐贰是膺。”明宋濂《方愚庵墓版文》:“佐贰始虽倨慢,先生委诚待之,卒自愧服。”《文明小史》第二九回:“次日到衙门里去看看,只见一般佐贰太爷扬扬得意,有的坐轿,有的步行踱了进去。”
网络解释:
佐贰佐贰,汉语词汇。
综合释义:
辅佐主司的官员。明清时,凡知府、知州、知县的辅佐官,如通判、州同、县丞等,统称佐贰。其品级略低于主管官。唐李邕《岳麓寺碑》:“和合是请,佐贰是膺。”明宋濂《方愚庵墓版文》:“佐贰始虽倨慢,先生委诚待之,卒自愧服。”《文明小史》第二九回:“次日到衙门里去看看,只见一般佐贰太爷扬扬得意,有的坐轿,有的步行踱了进去。”佐贰[zuǒèr]辅佐之官也。《唐书·食货志》:「主以郎官,其佐贰皆御史。」;《清国行政法泛论·正印官及佐贰杂职首领》:「正印官为主任官之义,佐贰、杂职、首领,皆补助官之名称也。」
汉语大词典:
辅佐主司的官员。明清时,凡知府、知州、知县的辅佐官,如通判、州同、县丞等,统称佐贰。其品级略低于主管官。唐李邕《岳麓寺碑》:“和合是请,佐贰是膺。”明宋濂《方愚庵墓版文》:“佐贰始虽倨慢,先生委诚待之,卒自愧服。”《文明小史》第二九回:“次日到衙门里去看看,只见一般佐贰太爷扬扬得意,有的坐轿,有的步行踱了进去。”
其他解释:
辅佐之官也。《唐书·食货志》:「主以郎官,其佐贰皆御史。」;《清国行政法泛论·正印官及佐贰杂职首领》:「正印官为主任官之义,佐贰、杂职、首领,皆补助官之名称也。」
其他释义:
1.辅佐主司的官员。明清时,凡知府﹑知州﹑知县的辅佐官,如通判﹑州同﹑县丞等,统称佐贰。其品级略低于主管官。
佐贰的书写
字义分解

读音:zuǒ

[zuǒ]

辅助,帮助:佐证(证据)。佐餐。 ◎ 处于辅助地位的人:僚佐。 ◎ 劝:佐食。佐酒(a.陪伴喝酒;b.就着菜肴把酒喝下去)。

读音:èr

[èr]

“二”的大写。 ◎ 变节,背叛:贰臣。贰心。

佐贰造句 更多
1、诸郡每年年终太守或佐贰都要进京述职,称为朝集使。2、汉代郡佐贰官,由朝廷直接任命而不由长官自行辟署。3、发现这种情况,非常震怒,认为是故意欺骗他,下令将各地衙门长官主印的一律处死,佐贰。4、统领其辖区民政的也不全是大世侯及其子弟,有的是他们的属将或佐贰,史称“是时四方尤未平,例以长官主征伐,民政...
1、司马,清要之官,名为地方佐贰,实则常有职无权,久之便成了朝廷大员贬官后的寄禄之所。2、万安县衙的知县老爷带了一众佐贰官三天前已经特意来贺喜过,十里八乡的乡绅商贾也闻讯赶来道喜,光流水席就开了上百桌。3、其次是州县主官管辖的佐贰官、巡检官之类,最常见的衙役捕快白役等常设人员,为管控县府城镇交通隘口...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