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

更新时间:2025-05-26
wéi shí
唯识的解释

1.佛教语。谓一切事物皆为人的耳﹑目﹑口﹑鼻﹑身﹑意﹑神识﹑灵性等八识所变现,没有心外之物。

词语解释:
1.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基本主张。外境只是心识所变现的,没有客观的对象和外境,只有心识。2.佛教典籍。二十唯识论的略称。唯识[wéishí]⒈佛教语。谓一切事物皆为人的耳、目、口、鼻、身、意、神识、灵性等八识所变现,没有心外之物。
引证解释:
⒈佛教语。谓一切事物皆为人的耳、目、口、鼻、身、意、神识、灵性等八识所变现,没有心外之物。参阅《成唯识论》。引《楞严经》卷五:“我以諦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六十》:“太虚倒并不专讲佛事,常论世俗事情,而作陪之教员们,偏好问他佛法,什么‘唯识’呀,‘涅槃’哪。”
网络解释:
唯识唯识是一个梵语(Vijñāptimātratāsiddhi),音译毗若底摩坦喇多,梵语倒置,称为识唯,汉土译为唯识。
综合释义:
佛教语。谓一切事物皆为人的耳、目、口、鼻、身、意、神识、灵性等八识所变现,没有心外之物。《楞严经》卷五:“我以諦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六十》:“太虚倒并不专讲佛事,常论世俗事情,而作陪之教员们,偏好问他佛法,什么‘唯识’呀,‘涅槃’哪。”参阅《成唯识论》。
汉语大词典:
佛教语。谓一切事物皆为人的耳、目、口、鼻、身、意、神识、灵性等八识所变现,没有心外之物。《楞严经》卷五:“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六十》:“太虚倒并不专讲佛事,常论世俗事情,而作陪之教员们,偏好问他佛法,什么‘唯识’呀,‘涅槃’哪。”参阅《成唯识论》。
国语辞典: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基本主张。谓外境只是心识所变现的,没有客观的对象和外境,只有心识。唯识[wéishì]⒈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基本主张。谓外境只是心识所变现的,没有客观的对象和外境,只有心识。引《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覆思独善伤大士行,唯识所变,何非净方。」⒉佛教典籍。二十唯识论的略称。引《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自念教检未窥,难辨真伪,即往东魏,听览唯识。」
辞典修订版: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基本主张。谓外境只是心识所变现的,没有客观的对象和外境,只有心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覆思独善伤大士行,唯识所变,何非净方。」佛教典籍。二十唯识论的略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自念教检未窥,难辨真伪,即往东魏,听览唯识。」
其他释义:
1.佛教语。谓一切事物皆为人的耳﹑目﹑口﹑鼻﹑身﹑意﹑神识﹑灵性等八识所变现,没有心外之物。
唯识的书写
字义分解

读音:wéi

[wéi]

义同“惟”:唯物论。唯心论。唯物史观。唯心史观。唯理论。唯名论。 ◎ 答应的声音:唯唯(a.谦卑的应答声;b.鱼相随而行的样子,如“其鱼唯唯”)。唯唯诺诺。唯唯否否。

读音:shí,zhì

[shí,zhì]

知道,认得,能辨别:识辨。识破。识相(xiàng )。识途老马。 ◎ 所知道的道理:知识。常识。 ◎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识。远见卓识。

唯识造句 更多
1、无论是法相唯识学对具体心相的透彻分析,还是禅宗的“即心即佛”、天台宗的“一心三观”“一念三千”,最终都令人们趣入无我真相、破除我执虚妄。2、天台、贤首、唯识等等,最后的发展均是归于净土。3、然而,他父亲怎么也没有想到,生长在王侯家里的窥基,后来竟成为玄奘法师的高足弟子,唯识宗的一代祖师。4、倒十...
1、关于现代心理学中的人格结构,从唯识论来看,人格可以分成现实的我、理想的我和圆成实的我。2、然而,他父亲怎么也没有想到,生长在王侯家里的窥基,后来竟成为玄奘法师的高足弟子,唯识宗的一代祖师。3、注释有唯识二十论述记,二卷,唐慈恩作,以玄奘译书的旨趣,解释唯识二十论。4、隋唐之际,有天台宗智顗、三论...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