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拼音:hóu kǒu mán tóu
解释: 喉口馒头,又称候口馒首,它始创于百余年前的太平天国时期,当时创始人王阿德携带一家老小避难绍兴,在望江楼关帝庙附近路亭内经营喉口馒头,携带方便很受吃客欢迎。在清末民初已在绍兴盛兴起来。 用半发面作皮子,肉馅内拌有香葱,蒸熟后皮薄松软,馅心鲜香,大小适口,现做现吃,故名候口馒头,为绍兴传统名点。
拼音:hóu kǒu mán tóu
解释: 喉口馒头,又称候口馒首,它始创于百余年前的太平天国时期,当时创始人王阿德携带一家老小避难绍兴,在望江楼关帝庙附近路亭内经营喉口馒头,携带方便很受吃客欢迎。在清末民初已在绍兴盛兴起来。 用半发面作皮子,肉馅内拌有香葱,蒸熟后皮薄松软,馅心鲜香,大小适口,现做现吃,故名候口馒头,为绍兴传统名点。
读音:hóu
[hóu]
颈的前部和气管相通的部分,是呼吸器官的一部分,内有声带,又是发音器官(通称“喉头”):喉咙。喉舌(a.泛指说话的器官;b.喻代言人,如“报纸是人民的喉喉”;c.喻险要的地方,如“居庸关乃扼守京城之喉喉”.;d.古喻国家的重臣,特指御史之类的谏官)。
读音:kǒu
[kǒu]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口腔。口才。口齿。口若悬河。 ◎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口。 ◎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港口。 ◎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口。喜峰口。 ◎ 破裂的地方:口子。
读音:mán
[mán]
〔馒头〕a.一种用发面蒸成的食品,圆形或长方形,无馅;b.方言,指包子(“头”均读轻声)。
读音:tou,tóu
[tou,tóu]
人身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身体的最前的部分:头骨。头脑。头脸(a.头和脸;b.指面貌;c.指面子,体面)。头角(jiǎo )(喻青年的气概或才华)。 ◎ 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留头。剃头。 ◎ 物体的顶端:山头。笔头。两头尖。 ◎ 指事情的起点或端绪:从头儿说起。头绪。 ◎ 物体的残余部分:布头儿。 ◎ 以前,在前面的:头三天。 ◎ 次序在前,第一:头等。头生。 ◎ 首领:头子。头目。 ◎ 方面:他们是一头的。 ◎ 临,接近:头睡觉先洗脸。 ◎ 量词,多指牲畜:一头牛。 ◎ 表示约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