漉漉

更新时间:2025-05-25
lù lù
漉漉的解释

1.象声词。 2.湿貌;流貌。 3.莹润貌。

词语解释:
1.湿润的样子。2.湿貌;流貌。3.莹润貌。4.象声词。漉漉[lùlù]⒈象声词。⒉湿貌;流貌。⒊莹润貌。
引证解释:
⒈象声词。引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痰饮”注:“痰饮者,水饮走肠间不泻,水精留膈间不输,得阳煎熬成痰,得阴凝聚为饮,凡所在处有声,故在上则喉中有漉漉之声,在下则肠间有沥沥之声。”明何景明《七述》:“马则驊騮赤驥,紫燕青驪,漉漉师师,駪駪騤騤。”⒉湿貌;流貌。引《素问·疟论》:“《灵枢·逆顺》论云:‘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明刘基《走马引》:“掷草中,血漉漉,追兵夜至深谷伏。”⒊莹润貌。引唐李贺《月漉漉篇》:“月漉漉,波烟玉,莎青桂花繁,芙蓉别江木。”
网络解释:
漉漉漉漉是一个汉语词汇,基本意思是象声词。
综合释义:
象声词。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痰饮”注:“痰饮者,水饮走肠间不泻,水精留膈间不输,得阳煎熬成痰,得阴凝聚为饮,凡所在处有声,故在上则喉中有漉漉之声,在下则肠间有沥沥之声。”明何景明《七述》:“马则驊騮赤驥,紫燕青驪,漉漉师师,駪駪騤騤。”湿貌;流貌。《素问·疟论》:“《灵枢·逆顺》论云:‘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明刘基《走马引》:“掷草中,血漉漉,追兵夜至深谷伏。”莹润貌。唐李贺《月漉漉篇》:“月漉漉,波烟玉,莎青桂花繁,芙蓉别江木。”
汉语大词典:
(1).象声词。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痰饮”注:“痰饮者,水饮走肠间不泻,水精留膈间不输,得阳煎熬成痰,得阴凝聚为饮,凡所在处有声,故在上则喉中有漉漉之声,在下则肠间有沥沥之声。”明何景明《七述》:“马则骅骝赤骥,紫燕青骊,漉漉师师,駪駪骙骙。”(2).湿貌;流貌。《素问·疟论》:“《灵枢·逆顺》论云:‘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明刘基《走马引》:“掷草中,血漉漉,追兵夜至深谷伏。”(3).莹润貌。唐李贺《月漉漉篇》:“月漉漉,波烟玉,莎青桂花繁,芙蓉别江木。”
国语辞典:
湿润的样子。漉漉[lùlù]⒈湿润的样子。引唐·李贺〈月漉漉篇〉:「月漉漉,波烟玉。莎青桂花繁,芙蓉别江木。」
辞典修订版:
湿润的样子。唐.李贺〈月漉漉篇〉:「月漉漉,波烟玉。莎青桂花繁,芙蓉别江木。」
其他释义:
1.象声词。2.湿貌;流貌。3.莹润貌。
漉漉的书写
字义分解

读音:lù

[lù]

液体慢慢地渗下,滤过:渗漉。漉网(造纸时滤掉纸浆中水分的网)。

漉漉造句 更多
1、月亮西去,她又卷起帘栊,倚窗而望,恋恋不舍,还常常反复回环地念诵李贺的诗句“月漉漉,波烟玉”。 2、我心里一紧,还好,巨蛇慢慢的又把蛇头靠近了我的汗漉漉的胳膊,轻轻的碰着我。
1、和孙家所在的闲安城相比,江城多了份水漉漉的灵气,缺少了一份厚重和扎实底蕴。2、终于,在她放弃抵抗的时候,墨傲天放过了她,如此近距离的对看,她这娇羞的脸,水漉漉的大眼睛,还有被自己刚刚虐过的红唇,无一不在诱惑着墨傲天。3、他脸色煞白,嘴唇泛紫,表情极度痛苦,哆嗦着硬撑起躯体,全身下意识紧绷,双手汗...
1、午日火红火红的,燥热的天气以及心中的纠结令得格尔列头上冒出豆大的汗滴,手心也是被汗液染了个遍,全身都是汗漉漉的,有些粘稠且含着些许臭味。2、他看见黑色袋子后满意的点了点头,面带笑意的从兜里拿出一个更大的袋子,把水漉漉的黑色袋子装了进去。3、因为铁君义的抚摸,这小家伙醒了过来,宝石般的眼睛水漉漉的...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