缿筩

更新时间:2025-05-24
xiànɡ xiànɡ
缿筩的解释

1.亦称"缿筒"。 2.古代官府接受告密文书的器具。

词语解释:
亦称'缿筒'。古代官府接受告密文书的器具。缿筩[xiàngyǒng]⒈亦称“缿筒”。⒉古代官府接受告密文书的器具。
引证解释:
⒈亦称“缿筒”。古代官府接受告密文书的器具。引《汉书·赵广汉传》:“广汉故漏泄其语,令相怨咎。又教吏为缿筩,及得投书,削其主名,而託以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颜师古注:“缿,若今之盛钱臧瓶,为小孔,可入而不可出。或缿或筩,皆为此制,而用受书,令投於其中也。”唐刘禹锡《答饶州元使君书》:“缿筩之机或行,则姦不敢欺,此政之助也。”宋刘克庄《送陈叔方侍郎》诗之一:“八郡皆知德度宽,缿筒罢设讼堂闲。”
网络解释:
缿筩缿筩,读音xiàngyǒng,亦称“缿筒”,指古代官府接受告密文书的器具,出自《汉书》卷七十六。
综合释义:
亦称“缿筒”。古代官府接受告密文书的器具。《汉书·赵广汉传》:“广汉故漏泄其语,令相怨咎。又教吏为缿筩,及得投书,削其主名,而託以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颜师古注:“缿,若今之盛钱臧瓶,为小孔,可入而不可出。或缿或筩,皆为此制,而用受书,令投於其中也。”唐刘禹锡《答饶州元使君书》:“缿筩之机或行,则姦不敢欺,此政之助也。”宋刘克庄《送陈叔方侍郎》诗之一:“八郡皆知德度宽,缿筒罢设讼堂闲。”缿筩[xiàngtǒng]接受告密文书的器具,形像竹筒,可入而不可出。《汉书.卷七六.赵广汉传》:「又教吏为缿筩,及得投书,削其主名,而托以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也作「銗筩」。
网友释义:
先是,颍川豪杰大姓相与为婚姻,吏俗朋党。广汉患之,厉使其中可用者受记,出有案问,既得罪名,行法罚之,广汉故漏泄其语,令相怨咎。又教吏为缿筩,及得投书,削其主名,而托以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其后强宗大族家家结为仇雠,奸党散落,风俗大改。吏民相告讦,广汉得以为耳目,盗贼以故不发,发又辄得。一切治理,威名流闻,及匈奴降者言匈奴中皆闻广汉。
国语辞典:
接受告密文书的器具,形像竹筒,可入而不可出。《汉书.卷七六.赵广汉传》:「又教吏为缿筩,及得投书,削其主名,而托以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也作「銗筩」。缿筩[xiàngtǒng]⒈接受告密文书的器具,形像竹筒,可入而不可出。也作「銗筩」。引《汉书·卷七六·赵广汉传》:「又教吏为缿筩,及得投书,削其主名,而托以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
其他释义:
1.亦称'缿筒'。2.古代官府接受告密文书的器具。
缿筩的书写
缿
字义分解

读音:xiàng

[xiàng]

古代储钱或接受告密信件的器具。口小,可入而不可出,用瓦或竹制成。

读音:tǒng

[tǒng]

同“筒”。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