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
1、经济的发展,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
秦朝灭亡后,针对秦朝的弊政,汉初统治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将农桑视为一切之本,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伴随着汉代农业的飞速发展,汉代的纺织业也得到了显著发展,官营、私营纺织业这时皆已颇具规模。在农业和手工业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出现了商业的勃兴。汉王朝稳定的社会环境、发达的水陆交通,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更加便捷、迅速地交流,为地区性、全国性商品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保障。
中国很早就以风作动力,用帆助航;唐、宋以后,利用季风航海十分广泛。另外在独木舟时代,航海者们就已经懂得观察日月星斗来确定方向。此后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并将其用于航海。依靠先进的航海技术,自汉武帝时代起,中国商人就在南中国海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的文物是什么
陆上丝绸之路的文物有:
一、德化窑妈祖坐像,为明代文物,由福建博物院收藏。
二、瓯窑青瓷堆塑谷仓罐,为三国时期文物,现由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三、胡人俑陶座灯,为东汉文物,2009年合浦寮尾M13b出土,现由合浦县博物馆收藏。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丝绸之路为何衰落
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所推行的对外贸易政策的限制和束缚,使包括丝路贸易在内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形成了比较特殊的规律,在其运行过程中就必然限制并在一定时期遏止对外贸易的正常开展. 其他主要原因有海路贸易扩大产生的限制;战乱阻隔,过于频繁的战争,使其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经济交通原因。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成长以及人类技术的发展,火车、轮船、飞机这些都取代了古代丝绸之路。相比较而言,现代交通更加快捷 、便利 、风险低。西域的衰退。在丝绸之路的兴起过程中西域国家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环境的变化以及战乱等等的发生。西域很多国家慢慢的消失,导致丝绸之路不通。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什么市
起点主要是泉州市。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的说法源自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1年海丝综合考察中,对泉州保存的众多丰富多元、原真度高的海丝历史文化遗存的认可,及对其在海丝高峰期第一大港地位历史作用的肯定。
泉州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是象征性的荣誉认定,而非学术概念。学术上用“起点”易起分歧,实际上要用“某时期的主港”来准确描述。当时货物产品由内地汇聚到海岸线上的各大小渡口港口,然后再集中到泉州、广州等主港装上大船再运往海外。
广州的丝绸之路历史
1、广州秦汉时就是繁荣都会,汉唐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清朝时是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也是中国最早对外的通商口岸;
2、广州有着悠久的对外交往史,在秦汉时期(约公元前226-公元220年),广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与海外交往频繁;
3、中国的丝织品、瓷器、铁器、铜钱、纸张、金银等以广州为起航站运往海外,换回珠宝、香药、象牙、犀角等,广州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著名的贸易大港;
4、到了元代(约公元1206-1368年),世界上同广州有贸易往来的国家与地区有140多个;
5、到了明代(约公元1368-1644年),广州便有了出口商品交易会;
6、到了清朝(1757年)有一段时期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广州成为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对外交往更加频繁,当时著名的广州十三行就是专门分工做对外贸易的洋行,对外通商的繁荣也促进了广州与海外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