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关于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的争辩。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利,指利益、功利。孔子重义轻利,反对不讲道德而获得富贵,把义利两者分离。韩非则注重功利,认为人与人之间首先是利害关系。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重义轻利的道义论基本上占据着统治地位。
读音:yí,yì
[yí,yì]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义。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仗义直言。 ◎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义举。义务。义愤。义演。见义勇为。 ◎ 情谊:义气。恩义。义重如山。 ◎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义。含义。释义。微言大义。 ◎ 指认为亲属的:义父。 ◎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义齿。义肢。 ◎ 姓。
读音:lì
[lì]
好处,与“害”“弊”相对:利弊。利害。利益。利令智昏。兴利除弊。 ◎ 使顺利、得到好处:利己。利用厚生(充分发挥物的作用,使民众生活优厚富裕起来)。 ◎ 与愿望相符合:吉利。顺利。 ◎ 刀口快,针尖锐,与“钝”相对:利刃。利刀。利剑。利落。利口巧辩。 ◎ 从事生产、交易、货款、储蓄所得超过本钱的收获:利息。利率(lǜ)。一本万利。 ◎ 姓。
读音:zhī
[zhī]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biàn
[biàn]
分别,分析,明察:辨别。辨认。辨析。辨正。辨识。明辨是非。 ◎ 古代土地面积单位,九夫为一辨,七辨为一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