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论

更新时间:2025-05-23
rén xìnɡ lùn
人性论的解释

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历史发展,抽象地考察人的共同本性的理论。中国古代即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等,西方亦有自然说、约定论、感觉论等人性理论。欧洲文艺复兴后,人性论成为欧洲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其中心是提倡个性自由、个性解放,反对封建束缚。

词语解释:
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一般指离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剥削阶级人性论。人的本质,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阶级社会中,具有社会性的人性通常表现为人的阶级性,因此不能离开人的阶级性去解释人性。但是社会性并不等同于阶级性,把具有社会性的人性完全归结为人的阶级性,也是不确切的。人性论[rénxìnglùn]⒈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一般指离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剥削阶级人性论。人的本质,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阶级社会中,具有社会性的人性通常表现为人的阶级性,因此不能离开人的阶级性去解释人性。但是社会性并不等同于阶级性,把具有社会性的人性完全归结为人的阶级性,也是不确切的。
基础解释:
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
引证解释:
⒈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一般指离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剥削阶级人性论。人的本质,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阶级社会中,具有社会性的人性通常表现为人的阶级性,因此不能离开人的阶级性去解释人性。但是社会性并不等同于阶级性,把具有社会性的人性完全归结为人的阶级性,也是不确切的。
网络解释:
人性论(英国大卫·休谟著书籍)《人性论》是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创作的哲学著作,以三卷本出版,前两卷(《论知性》与《论情感》)于1739年出版,第三卷(《论道德》)于1740年出版。
综合释义:
休谟的哲学着作。写于1732~1736年,全书3卷,1739年后分卷出版。作者试图把实验推理的方法推广应用于精神哲学,剖析人性中的理智和情感,建立一个新的科学体系。第一卷阐述认识论,提出了他的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学说。第二卷以感觉性观点说明伦理学和美学问题,认为快乐的感觉是善和美的共同基础。第三卷论述快乐论、功利论的伦理学原理以及人性论、契约论的政治学原理。他提出支配人的生活的是意志、情感(或激情)而非理性,道德和政治的基础是“自利心”,以及同“自利心”相辅相成的“同情感”。出版后,由于公众反应冷淡,休谟对全书作了改写、修订。
英语: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其他释义:
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历史发展,抽象地考察人的共同本性的理论。中国古代即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等,西方亦有自然说、约定论、感觉论等人性理论。欧洲文艺复兴后,人性论成为欧洲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其中心是提倡个性自由、个性解放,反对封建束缚。
人性论的书写
字义分解

读音:rén

[rén]

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人类。 ◎ 别人,他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人热诚。 ◎ 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丢人,文如其人。

读音:xìng

[xìng]

人或事物的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作用等:性质。性格。性命(生命)。性能。个性。属性。 ◎ 性质,思想、感情等方面的表现:典型性。开放性。指令性。 ◎ 男女或雌雄的特质:性别。男性。女性。 ◎ 有关生物生殖的:性交。性欲。性爱。性感。性解放。 ◎ 表示名词(以及代词、形容词)的类别的语法范畴。

读音:lún,lùn

[lún,lùn]

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论断。论点。论辩。论据。论者。议论。讨论。辩论。 ◎ 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理论。舆论。专论。社论。 ◎ 学说,有系统的主张:系统论。 ◎ 看待:一概而论。 ◎ 衡量,评定:论罪。论功行赏。 ◎ 按照:论件。论资排辈。 ◎ 姓。

人性论造句 更多
1、人性论是梁实秋文艺思想的哲学基础和核心。 2、针对汉儒性善情恶、圣人无情的人性论,王弼提出圣人有情说。 3、梁实秋文学批评的核心概念是“人性论”。 4、张载的人性论因其以超越的天道观为理论基础而别于历来论性诸家.
1、同时可善可恶的人性论强调了圣人教化民众的必要性。2、首先从人性论出发,荀子的性恶论是最容易误解的命题.3、但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和抽象的人性论,使其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4、崇尚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5、孔子的人性论思想表现在其仁学思想的体系中.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