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言取人的解释
词语解释:
根据人的口才去判断其智能。以言取人[yǐyánqǔrén]⒈根据人的口才去判断其智能。
引证解释:
⒈根据人的口才去判断其智能。引《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亦作“以辞取人”。《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宰我有文雅之辞,而智不充其辩。孔子曰:‘……以辞取人,则失之宰予。’”
综合释义:
根据人的口才去判断其智能。以言取人[yǐyánqǔrén]根据一个人的言论来判断其人品。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传˙澹台灭明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汉语大词典:
根据人的口才去判断其智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亦作“以辞取人”。《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宰我有文雅之辞,而智不充其辩。孔子曰:‘……以辞取人,则失之宰予。’”
国语辞典:
根据一个人的言论来判断其人品。以言取人[yǐyánqǔrén]⒈根据一个人的言论来判断其人品。引《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传·澹台灭明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成语解释以言取人
辞典修订版:
根据一个人的言论来判断其人品。《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传.澹台灭明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成语词典版:
修订本参考资料:根据一个人的言论来判断其人品。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传˙澹台灭明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出处: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字义分解
读音:yǐ
[yǐ]
用,拿,把,将:以一当十。以苦为乐。以身作则。以邻为壑。以讹传讹。以往鉴来。
◎ 依然,顺,按照:以时启闭。物以类聚。
◎ 因为:以人废言。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在,于(指时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 目的在于:以待时机。以儆效尤。
◎ 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以求。
◎ 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以前。以内。
◎ 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以。得以。
◎ 古同“已”,已经。
◎ 太,甚:不以急乎?
◎ 及
读音:yán
[yán]
讲,说:言说。言喻。言道。言欢。言情。言必有中(zhòng )(一说就说到点子上)。
◎ 说的话:言论。言辞(亦作“言词”)。语言。言语。言简意赅。
◎ 汉语的字:五言诗。七言绝句。洋洋万言。
◎ 语助词,无义:言归于好。“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 姓。
读音:qǔ
[qǔ]
拿:索取。取书。取款。窃取。
◎ 选择:选取。取材。取景。取道。取样。
◎ 采用:采取。听取。吸取。可取。取精用弘。
◎ 得到,招致:获取。取经。取偿。取悦。
◎ 消去:取消。取缔。
读音:rén
[rén]
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人类。
◎ 别人,他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人热诚。
◎ 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丢人,文如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