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臈

更新时间:2025-05-23
fú là
伏臈的解释

1.见"伏腊"。

词语解释:
1.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2.指伏祭和腊祭之日,或泛指节日。3.借指生活或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基础解释:
见/'伏腊/',1.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
引证解释:
⒈见“伏腊”。
汉语大词典:
见“伏腊”。《汉语大词典》:伏腊(伏腊)  拼音:fúlà亦作“伏臈”。(1).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伏”在夏季伏日,“腊”在农历十二月。《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黄石。”《后汉书·孝明帝纪》:“今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靡。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于坟土。伏腊无糟糠,而牲牢兼于一奠。”明唐顺之《皇陵行》:“伏臈烝尝时不后,清明寒食更浇酒。”(2).指伏祭和腊祭之日,或泛指节日。汉杨恽《报孙会宗书》:“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周书·晋荡公护传》:“每四时伏腊,高祖率诸亲戚,行家人之礼,称觞上寿。”《梁书·处士传·何胤》:“每伏腊放囚还家,依期而返。”清钱谦益《寿何峄县序》:“两从叔翩翩少年,岁时伏腊,与先生辈徵逐宴饮,有承平王孙之乐。”(3).借指生活或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唐白居易《江楼早秋》诗:“欲作云泉计,须营伏臈资。”宋苏舜钦《答韩持国书》:“此虽与兄弟亲戚相远,而伏腊稍充足,居室稍宽。”《金史·王去非传》:“督妻孥耕织以给伏腊。”
其他释义:
1.见'伏腊'。
伏臈的书写
字义分解

读音:fú

[fú]

趴,脸向下,体前屈:伏卧。伏案读书。 ◎ 低下去:此起彼伏。 ◎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 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 ◎ 隐藏:伏兵。埋伏。 ◎ 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伏日。伏旱。伏暑。伏天。 ◎ 姓。

读音:là

[là]

古同“腊”:“残臈生春序,愁霖逼岁昏。”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