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牛之疾

更新时间:2025-05-23
bó niú zhī jí
伯牛之疾的解释

伯牛:人名,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伯牛不幸生了癞疮,那里是不治之症。因此用以指人患的不治的恶疾。

词语解释:
谓贤人而有恶疾也。《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⒈伯牛:人名,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伯牛不幸生了癞疮,那里是不治之症。因此用以指人患的不治的恶疾。
网友释义:
伯牛之疾:典故名。典出《论语》卷三《雍也》。伯牛:人名,即冉耕(约公元前544年—?),汉族,字伯牛,世称“冉伯牛”或“冉子”。生于陶(今山东菏泽定陶县冉堌镇),中国春秋时期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受儒教祭祀。为人质朴,擅长待人接物。官至中都宰。有“郓侯”、“东平公”、“郓公”、“先贤冉子”等封号。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不幸生了癞疮,那时是不治之症。因此用以指人患的不治的恶疾。
其他释义:
伯牛:人名,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伯牛不幸生了癞疮,那里是不治之症。因此用以指人患的不治的恶疾。
伯牛之疾的书写
字义分解

读音:bà,bǎi,bó

[bà,bǎi,bó]

兄弟排行次序:伯仲(指兄弟的次第,喻事物不相上下)。 ◎ 父亲的哥哥:伯伯。伯父。伯母。 ◎ 对父辈戚友的尊称:老伯。世伯。 ◎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三等:伯爵。 ◎ 旧时对文章、道德足为表率者的尊称:“海内文章伯”。 ◎ 姓。● 伯 bà   ㄅㄚˋ ◎ 古同“霸”,古代诸侯联盟的首领。

读音:niú

[niú]

哺乳动物,趾端有蹄,头上长一对角,是反刍类动物,力量很大,能耕田拉车,肉和奶可食,角、皮、骨可作器物:牛刀小试(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牛黄。牛角。 ◎ 星名,二十八宿之:牛斗(指牛宿和斗宿二星)。 ◎ 喻固执或骄傲:牛气。 ◎ 姓。

读音:zhī

[zhī]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jí

[jí]

病,身体不舒适:疾病。目疾。残疾。讳疾忌医。 ◎ 一般的痛苦:疾苦。 ◎ 疼痛:疾首蹙额。 ◎ 恨:疾恶如仇。 ◎ 古同“嫉”,妒忌。 ◎ 弊病,缺点:“寡人有疾”。 ◎ 快,迅速:疾步。疾走。疾进。疾驰。疾足先得。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