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廨

更新时间:2025-05-25
ɡōnɡ xiè
公廨的解释

旧时称官署:将犯人押入公廨|公廨大堂。

词语解释:
官署。公廨[gōngxiè]⒈旧时称官署。例将犯人押入公廨。公廨大堂。
引证解释:
⒈官署。引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淇水》:“汉光武建武二年,西河鲜于冀为清河太守,作公廨未就而亡。”宋郭彖《睽车志》卷一:“李知已任永嘉教官,公廨有一楼,怪不可居。”《三国演义》第五四回:“却説孔明闻鲁肃到,与玄德出城迎接。接到公廨,相见毕。”清沉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萧爽楼有四忌:谈官宦陞迁,公廨时事,八股时文,看牌掷色;有犯必罚酒五斤。”
网络解释:
公廨公廨,意思是官员办公的场所。上海会审公廨((简称“sahcp”)),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上海高等民事法院。位于今闸北区浙江北路七浦路口(今为上海医疗器械九厂的所在地),本来建有三幢姐妹楼。但是,关押犯人的“西红楼”和作为办公楼的“东红楼”均已被拆除。红楼北面还有一座灰色的砖混结构五层建筑。那是建成于1929年的“国民政府江苏省高等法院上海地方法院”。
综合释义:
官署。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淇水》:“汉光武建武二年,西河鲜于冀为清河太守,作公廨未就而亡。”宋郭彖《睽车志》卷一:“李知已任永嘉教官,公廨有一楼,怪不可居。”《三国演义》第五四回:“却説孔明闻鲁肃到,与玄德出城迎接。接到公廨,相见毕。”清沉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萧爽楼有四忌:谈官宦陞迁,公廨时事,八股时文,看牌掷色;有犯必罚酒五斤。”
汉语大词典:
官署。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淇水》:“汉光武建武二年,西河鲜于冀为清河太守,作公廨未就而亡。”宋郭彖《睽车志》卷一:“李知已任永嘉教官,公廨有一楼,怪不可居。”《三国演义》第五四回:“却说孔明闻鲁肃到,与玄德出城迎接。接到公廨,相见毕。”清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萧爽楼有四忌:谈官宦升迁,公廨时事,八股时文,看牌掷色;有犯必罚酒五斤。”
国语辞典:
公廨[gōngxiè]⒈官署。引《三国演义·第二四回》:「即便开门相迎,接入公廨,细问其故。」
辞典修订版:
官署。《三国演义.第二四回》:「即便开门相迎,接入公廨,细问其故。」
其他释义:
旧时称官署:将犯人押入公廨|公廨大堂。
公廨的书写
字义分解

读音:gōng

[gōng]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公正。公心。大公无私。 ◎ 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公理。公式。公海。公制。 ◎ 国家,社会,大众:公共。公安(社会整体的治安)。公众。公民。公论(公众的评论)。 ◎ 让大家知道:公开。公报。公然。 ◎ 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三公(中国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公子。公主。 ◎ 敬辞,尊称男子:海公。包公。诸公(各位)。 ◎ 雄性的:公母。公畜。 ◎ 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公公。外公(外祖父)。 ◎ 姓。

读音:xiè

[xiè]

官署,旧时官吏办公处所的通称:郡廨。公廨。

公廨造句 更多
1、不仅如此,还新见赐田地子、公廨地子等官田地子。2、由于治外法权的存在,该案由上海会审公廨审理,最终的结果是判处梅生九个月监禁.3、关絅之任公共公廨会审官前后十余年,与驻沪领事团和公共租界工部局斡旋,为挽回国家主权而不懈努力。4、据中评社报道,一年一度的“小林平埔夜祭”8日晚间在甲仙平埔文化园区小...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