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丈的解释
古代讲学者与听讲者,坐席之间相距一丈。后用以称讲席,引申为对前辈学者或师长的敬称:函丈或陈,殆为虚器|伏希函丈裁之。
词语解释:
亦作“函杖”。《礼记•曲礼上》:“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对前辈学者或老师的敬称。函丈[hánzhàng]⒈亦作“函杖”。《礼记·曲礼上》:“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对前辈学者或老师的敬称。
引证解释:
⒈亦作“函杖”。⒉原谓讲学者与听讲者坐席之间相距一丈。后用以指:讲学的坐席。引《礼记·曲礼上》:“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郑玄注:“谓讲问之客也。函,犹容也,讲问宜相对容丈,足以指画也。”《隋书·炀帝纪上》:“自时厥后,军国多虞,虽復黌宇时建,示同爱礼,函丈或陈,殆为虚器。”宋陆游《斋中杂兴》诗之一:“成童入乡校,诸老席函丈。”清纳兰性德《上座主徐健庵先生书》:“牓发之日,随诸生后端拜堂下,仰瞻风采,心神肃然。既而屡赐延接,引之函丈之侧。”⒊对前辈学者或老师的敬称。引宋陆游《江西到任谢史丞相启》:“早亲函丈,偶窃绪餘,曾未免於乡人,乃见待以国士。”金王若虚《跋王进之墨本<孝经>》:“吾友王进之得其墨本而宝蓄之,仍图函丈之像,以冠其首。”明徐渭《答龙溪师书》:“冒妄之深,伏希函丈裁之。”清顾炎武《哭李侍御灌谿先生模》诗:“函杖天涯远,杓衡岁序移。无繇承问讯,祗益叹差池。”子虚子《湘事记》:“九月十四日芝祥来电曰:‘瀏阳刘蔚庐夫子函丈:千里一堂,并告组庵。’”
网络解释:
函丈古代讲学者与听讲者,坐席之间相距一丈。后用以称讲席,引申为对前辈学者或师长的敬称:函丈或陈,殆为虚器伏希函丈裁之。
综合释义:
亦作“函杖”。《礼记·曲礼上》:“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郑玄注:“谓讲问之客也。函,犹容也,讲问宜相对容丈,足以指画也。”原谓讲学者与听讲者坐席之间相距一丈。后用以指:讲学的坐席。《隋书·炀帝纪上》:“自时厥后,军国多虞,虽復黌宇时建,示同爱礼,函丈或陈,殆为虚器。”宋陆游《斋中杂兴》诗之一:“成童入乡校,诸老席函丈。”清纳兰性德《上座主徐健庵先生书》:“牓发之日,随诸生后端拜堂下,仰瞻风采,心神肃然。既而屡赐延接,引之函丈之侧。”对前辈学者或老师的敬称。宋陆游《江西到任谢史丞相启》:“早亲函丈,偶窃绪餘,曾未免於乡人,乃见待以国士。”金王若虚《跋王进之墨本<孝经>》:“吾友王进之得其墨本而宝蓄之,仍图函丈之像,以冠其首。”明徐渭《答龙溪师书》:“冒妄之深,伏希函丈裁之。”清顾炎武《哭李侍御灌谿先生模》诗:“函杖天涯远,杓衡岁序移。无繇承问讯,祗益叹差池。”子虚子《湘事记》:“九月十四日芝祥来电曰:‘瀏阳刘蔚庐夫子函丈:千里一堂,并告组庵。’”函丈[hánzhàng]对老师的尊称。因旧时讲席间相隔一丈,以容人听讲,故有此称。
汉语大词典:
亦作“函杖”。(1).《礼记·曲礼上》:“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郑玄注:“谓讲问之客也。函,犹容也,讲问宜相对容丈,足以指画也。”原谓讲学者与听讲者坐席之间相距一丈。后用以指:讲学的坐席。《隋书·炀帝纪上》:“自时厥后,军国多虞,虽复黉宇时建,示同爱礼,函丈或陈,殆为虚器。”宋陆游《斋中杂兴》诗之一:“成童入乡校,诸老席函丈。”清纳兰性德《上座主徐健庵先生书》:“榜发之日,随诸生后端拜堂下,仰瞻风采,心神肃然。既而屡赐延接,引之函丈之侧。”(2).对前辈学者或老师的敬称。宋陆游《江西到任谢史丞相启》:“早亲函丈,偶窃绪馀,曾未免于乡人,乃见待以国士。”金王若虚《跋王进之墨本〈孝经〉》:“吾友王进之得其墨本而宝蓄之,仍图函丈之像,以冠其首。”明徐渭《答龙溪师书》:“冒妄之深,伏希函丈裁之。”清顾炎武《哭李侍御灌溪先生模》诗:“函杖天涯远,杓衡岁序移。无繇承问讯,祗益叹差池。”子虚子《湘事记》:“九月十四日芝祥来电曰:‘浏阳刘蔚庐夫子函丈:千里一堂,并告组庵。’”
国语辞典:
对老师的尊称。因旧时讲席间相隔一丈,以容人听讲,故有此称。函丈[hánzhàng]⒈对老师的尊称。因旧时讲席间相隔一丈,以容人听讲,故有此称。
其他解释:
1.容丈之地也。后对师称函丈,犹云讲席也。《礼记·曲礼上》:「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注:「谓讲问之客也。函,犹容也,讲问宜相对,容丈足以指画也。」;《礼记·文王世子》:「远近间三席,可以问。」注:「闲,犹容也。容三席,则得指画相分别也。席之制广三寸三分,则是所谓函丈也。」
其他释义:
古代讲学者与听讲者,坐席之间相距一丈。后用以称讲席,引申为对前辈学者或师长的敬称:函丈或陈,殆为虚器|伏希函丈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