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漏的解释
古代一种计时仪器。用铜壶盛水,穿孔滴漏,从水面的高低度数看时间。
词语解释:
刻漏kèlòu。(1)漏壶,一种古代计时器,以铜为壶,底穿一孔,壶中立一有刻度的箭形浮标,从壶中水滴漏而显示箭上的度数而知其时刻。刻漏[kèlòu]⒈漏壶,一种古代计时器,以铜为壶,底穿一孔,壶中立一有刻度的箭形浮标,从壶中水滴漏而显示箭上的度数而知其时刻。英waterclock;
基础解释:
漏壶,一种古代计时器,以铜为壶,底穿一孔,壶中立一有刻度的箭形浮标,从壶中水滴漏而显示箭上的度数而知其时刻
引证解释:
⒈古计时器。以铜为壶,底穿孔,壶中立一有刻度的箭形浮标,壶中水滴漏渐少,箭上度数即渐次显露,视之可知时刻。古代刻漏之法,分刻多寡不一。参阅《续通志·天文六》。引汉荀悦《汉纪·哀帝纪上》:“刻漏以一百二十为度。”按,《汉书·哀帝纪》作“漏刻以百二十为度”。颜师古注:“旧漏昼夜共百刻,今增其二十。”唐杜甫《冬末以事之东都湖城东因为醉歌》:“岂知驱车復同轨,可惜刻漏随更箭。”《明史·天文志一》:“明太祖平元,司天监进水晶刻漏,中设二木偶人,能按时自击鉦鼓。”清沉初《清西笔记·纪职志》:“交泰殿大鐘,宫中咸以为準。殿三间,东间设刻漏一座。”
网络解释:
刻漏刻漏引又称漏刻﹑漏壶,是中国古代的漏水计时器。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後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为了获得恒定的流量﹐首先应使漏壶的水位保持恒定。其次﹐向受水壶注水的水管截面面积必须固定﹐水管采用“渴乌”(虹吸)原理﹐便於调整和修理。
综合释义:
古计时器。以铜为壶,底穿孔,壶中立一有刻度的箭形浮标,壶中水滴漏渐少,箭上度数即渐次显露,视之可知时刻。汉荀悦《汉纪·哀帝纪上》:“刻漏以一百二十为度。”按,《汉书·哀帝纪》作“漏刻以百二十为度”。颜师古注:“旧漏昼夜共百刻,今增其二十。”唐杜甫《冬末以事之东都湖城东因为醉歌》:“岂知驱车復同轨,可惜刻漏随更箭。”《明史·天文志一》:“明太祖平元,司天监进水晶刻漏,中设二木偶人,能按时自击鉦鼓。”清沉初《清西笔记·纪职志》:“交泰殿大鐘,宫中咸以为準。殿三间,东间设刻漏一座。”古代刻漏之法,分刻多寡不一。参阅《续通志·天文六》。刻漏[kèlòu]古代的计时器。刻为刻度数的漏箭,漏为盛水的铜壶,用铜壶装水,底穿一孔,中置漏箭,壶中水从壶底漏出,逐渐减少,箭上刻度渐次显露,据此测知时刻。
汉语大词典:
古计时器。以铜为壶,底穿孔,壶中立一有刻度的箭形浮标,壶中水滴漏渐少,箭上度数即渐次显露,视之可知时刻。汉荀悦《汉纪·哀帝纪上》:“刻漏以一百二十为度。”按,《汉书·哀帝纪》作“漏刻以百二十为度”。颜师古注:“旧漏昼夜共百刻,今增其二十。”唐杜甫《冬末以事之东都湖城东因为醉歌》:“岂知驱车复同轨,可惜刻漏随更箭。”《明史·天文志一》:“明太祖平元,司天监进水晶刻漏,中设二木偶人,能按时自击钲鼓。”清沈初《清西笔记·纪职志》:“交泰殿大钟,宫中咸以为准。殿三间,东间设刻漏一座。”古代刻漏之法,分刻多寡不一。参阅《续通志·天文六》。
国语辞典:
古代的计时器。刻为刻度数的漏箭,漏为盛水的铜壶,用铜壶装水,底穿一孔,中置漏箭,壶中水从壶底漏出,逐渐减少,箭上刻度渐次显露,据此测知时刻。刻漏[kèlòu]⒈古代的计时器。刻为刻度数的漏箭,漏为盛水的铜壶,用铜壶装水,底穿一孔,中置漏箭,壶中水从壶底漏出,逐渐减少,箭上刻度渐次显露,据此测知时刻。
其他解释:
古计时之器,漏刻也。《周礼·夏官·挈壶氏》订义:「王昭禹曰:『县壶以盛水,分刻漏也。』。」孙诒让《周礼正义》:「盖壶以盛水为漏,下当有盘以承之,箭刻百刻,树之盘中,水下盘内淹箭,以定刻数,古刻漏之制,约略如是。」;《说文解字》:「漏,以铜盛水,刻节,昼夜百刻。」;汉、桓谭《桓子新论》:「漏刻燥湿,寒温辄异度,昼曰参以晷景,暮夜参以星宿,则得其定。」;《隋书·天文志》:「刻漏者,测天地正仪象之本也。」;《宋史·郭谘传》:「所作刻漏。」;明、陈仁锡《潜确类书》:「梁《刻漏经》:『汉制,冬至,昼漏四十五刻。冬至之后,日长,九日加一刻,以至夏至,昼漏六十五刻。夏至之后,日短,九日减一刻。或秦之遗法,汉代施用。』《元嘉起居注》曰:『以日出入定昼夜,冬至昼四十刻,夏至夜亦宜四十刻。夏至昼六十刻,冬至夜亦宜六十刻。春秋分,昼夜各五十刻。今减夜限,日出前,日入后,昏明际,各二刻半,以益昼。夏至昼六十五刻,冬至昼四十五刻,二分夜五十五刻而已。』。」
其他释义:
古代一种计时仪器。用铜壶盛水,穿孔滴漏,从水面的高低度数看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