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药的解释
1.中医指栓剂。塞入肛门﹑尿道或阴道内的外用药,原为固体,在体温下融化或软化。
词语解释:
坐药zuòyào。(1)中医指栓剂,以含有药物的可可脂或甘油胶制成的圆锥形、圆柱形或卵圆形的固体药剂,放入管状体腔(如直肠、阴道或尿道)后,在体温下溶化释出所含的药物。坐药[zuòyào]⒈中医指栓剂,以含有药物的可可脂或甘油胶制成的圆锥形、圆柱形或卵圆形的固体药剂,放入管状体腔(如直肠、阴道或尿道)后,在体温下溶化释出所含的药物。英suppository;
基础解释:
中医指栓剂,以含有药物的可可脂或甘油胶制成的圆锥形、圆柱形或卵圆形的固体药剂,放入管状体腔如直肠、阴道或尿道后,在体温下溶化释出所含的药物。
引证解释:
⒈中医指栓剂。塞入肛门、尿道或阴道内的外用药,原为固体,在体温下融化或软化。引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妇人阴寒,温中坐药,蛇牀子散主之。”
网络解释:
坐药方剂学名词。指用药制成丸剂或锭剂、片剂,或纱布包裹药末,塞入阴道或肛门内,治疗白带、阴痒或痔等。坐药法源于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载蛇床子散:“温阴中坐药,蛇床子仁末之,以白粉(即铅粉)少许,和令相得,如枣大,绵裹内之,自然温”。以后历代都沿用此法,并有所发展。
综合释义:
中医指栓剂。塞入肛门、尿道或阴道内的外用药,原为固体,在体温下融化或软化。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妇人阴寒,温中坐药,蛇牀子散主之。”坐药[zuòyào]易溶的块状物,内含药物,用以塞入人体的开口部(如肛门或阴道),由该部黏膜将药物吸收。
汉语大词典:
中医指栓剂。塞入肛门、尿道或阴道内的外用药,原为固体,在体温下融化或软化。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妇人阴寒,温中坐药,蛇床子散主之。”
国语辞典:
易溶的块状物,内含药物,用以塞入人体的开口部(如肛门或阴道),由该部黏膜将药物吸收。坐药[zuòyào]⒈易溶的块状物,内含药物,用以塞入人体的开口部(如肛门或阴道),由该部黏膜将药物吸收。
辞典修订版:
易溶的块状物,内含药物,用以塞入人体的开口部(如肛门或阴道),由该部黏膜将药物吸收。
英语:
suppository,
其他释义:
1.中医指栓剂。塞入肛门﹑尿道或阴道内的外用药,原为固体,在体温下融化或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