岣嵝碑

更新时间:2025-05-25
ɡǒu lǒu bēi
岣嵝碑的解释

1.即禹碑。原在湖南省衡山县云密峰,早佚。昆明﹑成都﹑绍兴及西安碑林等处皆有摹刻。字似缪篆,又似符箓。相传为夏禹所写,实为后世伪托。

词语解释:
即禹碑。原在湖南省衡山县云密峰,早佚。昆明﹑成都﹑绍兴及西安碑林等处皆有摹刻。字似缪篆,又似符箓。相传为夏禹所写,实为后世伪托。岣嵝碑[gǒulǒubēi]⒈即禹碑。原在湖南省衡山县云密峰,早佚。昆明、成都、绍兴及西安碑林等处皆有摹刻。字似缪篆,又似符箓。相传为夏禹所写,实为后世伪托。
引证解释:
⒈即禹碑。原在湖南省衡山县云密峰,早佚。昆明、成都、绍兴及西安碑林等处皆有摹刻。字似缪篆,又似符箓。相传为夏禹所写,实为后世伪托。参阅清朱彝尊《书岣嵝山铭后》。引唐韩愈《岣嵝山》诗:“岣嶁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宋沉辽《奉赠玉笥王尊师》诗:“欲上九疑望南极,岣嶁不见神禹碑。”清赵翼《衡山》诗:“懒残芋冷餘灰烬,岣嶁碑荒没草莱。”
网络解释:
岣嵝碑岣嵝碑(ɡǒulǒubēi)即。原在湖南省衡山县云密峰,早佚。昆明﹑成都﹑绍兴及西安碑林等处皆有摹刻。字似缪篆,又似符箓。相传为夏禹所写,实为后世伪托。
综合释义:
即禹碑。原在湖南省衡山县云密峰,早佚。昆明、成都、绍兴及西安碑林等处皆有摹刻。字似缪篆,又似符箓。相传为夏禹所写,实为后世伪托。唐韩愈《岣嵝山》诗:“岣嶁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宋沉辽《奉赠玉笥王尊师》诗:“欲上九疑望南极,岣嶁不见神禹碑。”清赵翼《衡山》诗:“懒残芋冷餘灰烬,岣嶁碑荒没草莱。”参阅清朱彝尊《书岣嵝山铭后》。岣嵝碑[gǒulǒubēi]最古的石碑。位于湖南省衡山县云密峰,相传为夏禹治水时所书。也称为「禹碑」。
汉语大词典:
即禹碑。原在湖南省衡山县云密峰,早佚。昆明、成都、绍兴及西安碑林等处皆有摹刻。字似缪篆,又似符箓。相传为夏禹所写,实为后世伪托。唐韩愈《岣嵝山》:“岣嵝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宋沈辽《奉赠玉笥王尊师》诗:“欲上九疑望南极,岣嵝不见神禹碑。”清赵翼《衡山》诗:“懒残芋冷馀灰烬,岣嵝碑荒没草莱。”参阅清朱彝尊《书岣嵝山铭后》。
国语辞典:
最古的石碑。位于湖南省衡山县云密峰,相传为夏禹治水时所书。岣嵝碑[gǒulǒubēi]⒈最古的石碑。位于湖南省衡山县云密峰,相传为夏禹治水时所书。
辞典修订版:
最古的石碑。位于湖南省衡山县云密峰,相传为夏禹治水时所书。也称为「禹碑」。
其他释义:
1.即禹碑。原在湖南省衡山县云密峰,早佚。昆明﹑成都﹑绍兴及西安碑林等处皆有摹刻。字似缪篆,又似符箓。相传为夏禹所写,实为后世伪托。
岣嵝碑的书写
字义分解

读音:gǒu

[gǒu]

〔岣嵝(lǒu)〕山名,在中国湖南省。衡山七十二峰之一,亦用以代指衡山。

读音:lǒu

[lǒu]

〔岣嵝〕见“岣”。

读音:bēi

[bēi]

刻上文字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记的石头:石碑。丰碑。墓碑。口碑。碑文。碑碣。碑刻(刻在碑上的文字或图画)。碑拓(tà )。碑帖。碑林。里程碑(a.设于道路旁边用以记载里数的标志;b.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可以作为象征或标志的大事)。有口皆碑。

岣嵝碑造句 更多
1、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立,因史料记载母碑位于衡阳岣嵝,又名岣嵝碑。 2、岣嵝碑文字岣嵝碑,现置绍兴禹庙。 3、这块碑就是禹碑,又称岣嵝碑、禹王碑。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