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队的解释
1.见"插队落户"。 2.不守秩序,插入已经排好的队伍。
词语解释:
插队chāduì。(1)不守秩序,插入已经排好的队伍,夹塞儿。(2)指城市居民安插到农村落户。特指“文革”中城市知识青年和干部等到农村,较长期地在生产队从事农牧业生产等劳动。插队[chāduì]⒈不守秩序,插入已经排好的队伍,夹塞儿。英jumpthequeue;⒉指城市居民安插到农村落户。特指“文革”中城市知识青年和干部等到农村,较长期地在生产队从事农牧业生产等劳动。例插队落户。英gotoliveandworkinaproductionteam;
基础解释:
1.不守秩序,插入已经排好的队伍,夹塞儿。2.指城市居民安插到农村落户。特指“文革”中城市知识青年和干部等到农村,较长期地在生产队从事农牧业生产等劳动。
引证解释:
⒈见“插队落户”。⒉不守秩序,插入已经排好的队伍。
网络解释:
插队(中国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种模式。)插队,通常是指1980年以前中国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种模式。
综合释义:
指城市居民安插到农村落户。特指“文革”中城市知识青年和干部等到农村,较长期地在生产队从事农牧业生产等劳动。指城市居民安插到农村落户。特指“文革”中城市知识青年和干部等到农村,较长期地在生产队从事农牧业生产等劳动。
网友释义:
插队,通常是指1980年以前中国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种模式。上山下乡有两大模式:农场(包括兵团、干校)和插队。与农场模式不同:插队属于集体所有制,无需政审体检等手续,也没有严格的名额限制(赴边疆除外),顾名思义就是安插在农村生产队,和普通社员一样挣工分、分红分口粮。1968年以前的上山下乡以农场模式为主。因文革造成了中学生滞留学校,到1968年中国出现了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六届初、高中学生(即“老三届”)一起毕业的奇景。这年的冬季起,插队模式就成为上山下乡的主要模式。人数规模之大、涉及到家庭之多、动员力度之强、国内外影响之深,都是空前绝后的。“插队”从此成为一个特殊意义有代表性的词汇,提到“插队”就不用提“知青”,不用提“上山下乡”了。一代人到了国外也叫“洋插队”,而没有、也不会有“洋农场”、“洋兵团”、“洋干校”之类。插队模式不同于农场模式的突出特点是没有后勤,因此就有一个非过不可的“生存关”,一些尚未成年又在当地没有亲属帮助的知青所处的生存困境,给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结束上山下乡的理由中若干个“不满意”也主要来自1968年以后的插队模式。插队模式带有明显的“待业”性质,可通过优先当地农民的“农转非”途径回城。兵团(农场)知青为回城提出“我们不是农工,我们是知青”的口号,也间接证实了插队模式“待业”的实质。“插队”一词还指一种不守秩序、缺乏公德的行为,北京话中叫做“夹塞儿”。
汉语大词典:
(1).见“插队落户”。(2).不守秩序,插入已经排好的队伍。
国语辞典:
不按次序,任意从中插入队伍,如:「等车、买票都应依序排队,不可插队。」插队[chāduì]⒈不按次序,任意从中插入队伍。例如:「等车、买票都应依序排队,不可插队。」
辞典简编版:
不按次序,任意从中插入队伍。 【造句】等车、买票都应依序排队,不可插队。
英语:
jump a queue,queue-jump,cut in line,jump the queue,
其他释义:
1.见'插队落户'。2.不守秩序,插入已经排好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