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戏

更新时间:2025-05-23
sì zhōu xì
泗州戏的解释

1.安徽省主要剧种之一,俗称"拉魂腔"。由旧泗州(州治在今安徽省泗县)的民间歌舞"花鼓"发展而成,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流行于淮河两岸。解放后,在音乐改革和编演现代剧方面都有不少进展。

词语解释:
安徽省主要剧种之一,俗称'拉魂腔'。
基础解释:
安徽省主要剧种之一,俗称/'拉魂腔/'。
引证解释:
⒈安徽省主要剧种之一,俗称“拉魂腔”。由旧泗州(州治在今安徽省泗县)的民间歌舞“花鼓”发展而成,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流行于淮河两岸。解放后,在音乐改革和编演现代剧方面都有不少进展。
网络解释:
泗州戏泗州戏,原名拉魂腔,1952年正式定名为泗州戏,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它与江苏、山东、河南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
综合释义:
流行于我国安徽淮北一带的剧种。起初全为男演员,二十世纪起,女艺人逐渐出现。伴奏乐器为牛角梆子和土琵琶。唱词的规格严谨、形式固定,可单独唱,也可联唱。曲调自由,可因人而异。@@@@@年以后,泗州戏音乐变得活泼热烈,男女都用自然声,但女腔多在下句末使用向上七度大跳的假声。曲调具有清新流畅、活泼优美、闪板起唱和连续切分音等特点。参见「拉魂腔」条。
汉语大词典:
安徽省主要剧种之一,俗称“拉魂腔”。由旧泗州(州治在今安徽省泗县)的民间歌舞“花鼓”发展而成,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流行于淮河两岸。解放后,在音乐改革和编演现代剧方面都有不少进展。
国语辞典:
流行于我国安徽淮北一带的剧种。起初全为男演员,二十世纪起,女艺人逐渐出现。伴奏乐器为牛角梆子和土琵琶。唱词的规格严谨、形式固定,可单独唱,亦可联唱。曲调自由,可因人而异。民国三十八年以后,泗州戏音乐变得活泼热烈,男女都用自然声,但女腔多在下句末使用向上七度大跳的假声。曲调具有清新流畅、活泼优美、闪板起唱和连续切分音等特点。参见「拉魂腔」条。
辞典修订版:
流行于我国安徽淮北一带的剧种。起初全为男演员,二十世纪起,女艺人逐渐出现。伴奏乐器为牛角梆子和土琵琶。唱词的规格严谨、形式固定,可单独唱,也可联唱。曲调自由,可因人而异。1949年以后,泗州戏音乐变得活泼热烈,男女都用自然声,但女腔多在下句末使用向上七度大跳的假声。曲调具有清新流畅、活泼优美、闪板起唱和连续切分音等特点。参见「拉魂腔」条。
其他释义:
1.安徽省主要剧种之一,俗称'拉魂腔'。由旧泗州(州治在今安徽省泗县)的民间歌舞'花鼓'发展而成,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流行于淮河两岸。解放后,在音乐改革和编演现代剧方面都有不少进展。
泗州戏的书写
字义分解

读音:sì

[sì]

〔泗河〕水名,在中国山东省。 ◎ 鼻涕:涕泗(眼泪和鼻涕)。

读音:zhōu

[zhōu]

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所辖地区的大小历代不同(后多用于地名):州县。杭州。 ◎ 中国一种民族自治行政区划:海南省黎族苗族自治州。

读音:hū,huī,xì

[hū,huī,xì]

玩耍:游戏。儿戏。嬉戏。戏豫(嬉游逸乐)。二龙戏珠。 ◎ 嘲弄,开玩笑:戏言。戏弄。戏谑(用诙谐有趣的话开玩笑)。 ◎ 演员在舞台上化装表演故事的艺术:戏剧。戏文。戏码(戏曲演出的节目)。戏剧性。 ◎ 指具体剧种:京戏。黄梅戏。皮影戏。木偶戏。马戏。

泗州戏造句 更多
1、卧室里,吕咸蔚将自己画成泗州戏旦角儿,着戏服,唱起了泗州戏的“拉魂腔”。2、90后大学生教留守儿童学唱泗州戏。3、10月31日,安徽81岁梨园奶奶李宝凤与弟子在台上演出泗州戏《贫女泪》。4、中新社北京1月21日电(记者郑巧)安徽省泗州戏剧院将于2月14日至16日在香港举行三场演出,为市民表演花鼓...
1、近日,得知3万善款已募集,在安徽老家的梨园奶奶李宝凤穿着戏服操练泗州戏。2、在新建的文体广场上,一些人正在搭布景,原来,下午有一场《百善孝为先》的泗州戏在这里演出。3、10月28日,泗州戏剧团的演员在表演。4、20在庆典广场有“《盛世徽韵》之花鼓新声”,演出泗州戏剧院花鼓灯《鼓乡情韵》、来自中华...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