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的解释
①两人对面在纸上写字交换意见,代替谈话。 ②用书面发表意见代替谈话。 ③笔记 ③(多用于书名):《梦溪~》。
词语解释:
笔谈bǐtán。(1)用文字交换意见或发表见解。(2)随笔记录的著作(多用于书名)。笔谈[bǐtán]⒈用文字交换意见或发表见解。英conversationbywriting;⒉随笔记录的著作(多用于书名)例《梦溪笔谈》英sketchesandnotes;
基础解释:
(动)彼此用文字交换意见,代替谈话。②(动)发表书面意见代替谈话:~散文。③(名)笔记(多用于书名):《梦溪~》。
引证解释:
⒈笔记类著作体裁之一种。引宋沉括《<梦溪笔谈>自序》:“予退处林下,深居絶过从,思平日与客言者,时纪一事於笔,则若有所晤言,萧然移日,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谓之笔谈。”⒉谓书面谈话。引清王韬《瓮牖馀谈·新金山少水》:“﹝日本官商﹞遍游内地,与名公卿大夫交,笔谈往復。”《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如今我们拿分纸墨笔砚来,大家作个笔谈。”柳亚子《八日迭和左海少年四绝句》:“王孙天国喜能諳,豹隐鸿冥阻笔谈。”
网络解释:
笔谈笔谈(假名:ひつだん;谚文:필담),是指汉字文化圈地域内不同语言知识分子相互交流的方法之一.主要使用汉字以及文言文(汉文)的交流方式.这种方法的交流在近代以前尤为普遍,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者常和朝鲜通信使用汉字笔谈的方式来争论儒学问题,来自安南(越南)的使节与朝鲜使节互赠汉诗。
综合释义:
笔记类著作体裁之一种。宋沉括《<梦溪笔谈>自序》:“予退处林下,深居絶过从,思平日与客言者,时纪一事於笔,则若有所晤言,萧然移日,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谓之笔谈。”谓书面谈话。清王韬《瓮牖馀谈·新金山少水》:“﹝日本官商﹞遍游内地,与名公卿大夫交,笔谈往復。”《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如今我们拿分纸墨笔砚来,大家作个笔谈。”柳亚子《八日迭和左海少年四绝句》:“王孙天国喜能諳,豹隐鸿冥阻笔谈。”
汉语大词典:
(1).笔记类著作体裁之一种。宋沈括《〈梦溪笔谈〉自序》:“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思平日与客言者,时纪一事于笔,则若有所晤言,萧然移日,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谓之笔谈。”(2).谓书面谈话。清王韬《瓮牖馀谈·新金山少水》:“﹝日本官商﹞遍游内地,与名公卿大夫交,笔谈往复。”《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如今我们拿分纸墨笔砚来,大家作个笔谈。”柳亚子《八日迭和左海少年四绝句》:“王孙天国喜能谙,豹隐鸿冥阻笔谈。”
国语辞典:
随兴书写,不拘文体的笔记文章。如宋沈括著有《梦溪笔谈》。笔谈[bǐtán]⒈随兴书写,不拘文体的笔记文章。如宋沈括著有《梦溪笔谈》。⒉以文字书写沟通。
辞典修订版:
随兴书写,不拘文体的笔记文章。如宋沈括着有《梦溪笔谈》。以文字书写沟通。
辞典简编版:
以文字书写代替语言沟通。 【造句】他们总是以笔谈来交换内心的想法。随兴书写,不拘文体的笔记文章。如宋朝的沈括着有《梦溪笔谈》。
英语:
conversation by writing,
其他释义:
①两人对面在纸上写字交换意见,代替谈话。②用书面发表意见代替谈话。③笔记③(多用于书名):《梦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