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弑

更新时间:2025-05-23
cuàn shì
篡弑的解释

1.犹篡杀。谓弑君篡位。

词语解释:
犹篡杀。谓弑君篡位。篡弑[cuànshì]⒈犹篡杀。谓弑君篡位。
引证解释:
⒈犹篡杀。谓弑君篡位。引汉蔡琰《悲愤诗》:“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宋苏轼《上皇帝书》:“齐至强也,周公知其后有篡弑之臣。”清顾炎武《李克用墓》诗:“朱温一篡弑,发愤横琱戈。虽报上源讎,大义良不磨。”清昭槤《啸亭杂录·平西域》:“甲子岁,噶尔丹策零既没,不数年间篡弑相仍。”
网络解释:
篡弑篡弑,拼音cuànshì,出自汉蔡琰《悲愤诗》。
综合释义:
犹篡杀。谓弑君篡位。汉蔡琰《悲愤诗》:“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宋苏轼《上皇帝书》:“齐至强也,周公知其后有篡弑之臣。”清顾炎武《李克用墓》诗:“朱温一篡弑,发愤横琱戈。虽报上源讎,大义良不磨。”清昭槤《啸亭杂录·平西域》:“甲子岁,噶尔丹策零既没,不数年间篡弑相仍。”篡弑[cuànshì]弑君而夺取王位。《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为人臣子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诛死之罪。」《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只有汉高祖,姓刘名季,他取秦始皇天下,不用篡弑之谋。」
网友释义:
篡弑,拼音cuànshì,出自汉蔡琰《悲愤诗》。
汉语大词典:
犹篡杀。谓弑君篡位。汉蔡琰《悲愤诗》:“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宋苏轼《上皇帝书》:“齐至强也,周公知其后有篡弑之臣。”清顾炎武《李克用墓》诗:“朱温一篡弑,发愤横雕戈。虽报上源雠,大义良不磨。”清昭梿《啸亭杂录·平西域》:“甲子岁,噶尔丹策零既没,不数年间篡弑相仍。”
国语辞典:
弑君而夺取王位。篡弑[cuànshì]⒈弑君而夺取王位。引《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为人臣子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诛死之罪。」《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只有汉高祖,姓刘名季,他取秦始皇天下,不用篡弑之谋。」
辞典修订版:
弑君而夺取王位。《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为人臣子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诛死之罪。」《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只有汉高祖,姓刘名季,他取秦始皇天下,不用篡弑之谋。」
其他释义:
1.犹篡杀。谓弑君篡位。
篡弑的书写
字义分解

读音:cuàn

[cuàn]

封建时代特指臣子夺取君位:“故得肆其奸慝,以成篡盗之祸”。篡位。 ◎ 泛指夺取:“大长公主执囚青,欲杀之,其友公孙敖与壮士往篡之”。篡夺。篡党。篡国。篡权。

读音:shì

[shì]

封建时代称臣杀君、子杀父母:弑君。弑父。

篡弑造句 更多
1、君乱且弱,人之所叛,天之所去,不有明王之诛,则有篡弑之祸,故有下人伐上之疴。2、且人臣有篡弑之名,何面目复事上哉!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3、曹丕篡弑,自立为帝,是犹土龙刍狗之有名也。4、赵匡胤之死,究是暴病而亡,还是被谋篡弑?“烛影斧声”。5、君乱且弱,人之所叛,天之所去,不有明王之诛,则有...
1、曹丕篡弑,湮灭汉室,窃据神器,劫迫忠良,酷烈无道。2、君主若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正以尊天子,反因天子有过而诛之,僭越君位,这难道不是篡弑君主是什么?公开批判儒家革命论。3、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4、彭城篡弑自尊,为罪大矣!王虽北旆,...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