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缬

更新时间:2025-05-23
jiǎo xié
绞缬的解释

1.称染缬。丝织品的一种染色方法。先在织品上描成花纹,然后用缝﹑扎等方法加以绞结,保留其底色,染后再解去缝线,即可出现种种花纹。我国东晋时已开始使用,唐代最为盛行。

词语解释:
又名撮缬、撮晕缬,在民间通常称之为'撮花',是一种把布料的局部进行扎结、防止局部染色而形成预期花纹的印染方法。绞缬[jiǎoxié]⒈称染缬。丝织品的一种染色方法。先在织品上描成花纹,然后用缝、扎等方法加以绞结,保留其底色,染后再解去缝线,即可出现种种花纹。我国东晋时已开始使用,唐代最为盛行。
引证解释:
⒈称染缬。丝织品的一种染色方法。先在织品上描成花纹,然后用缝、扎等方法加以绞结,保留其底色,染后再解去缝线,即可出现种种花纹。我国东晋时已开始使用,唐代最为盛行。
网络解释:
绞缬绞缬,又名撮缬、撮晕缬,在民间通常称之为'撮花',是一种把布料的局部进行扎结、防止局部染色而形成预期花纹的印染方法。它的操作顺序是先把布料上的某些部分用针线穿缝或结扎起来,防止它染色。这样经印染处理,最后布料上就出现了由深而浅、具有晕渲效果的花纹。染缬工艺除在部分偏远山寨尚存以外,大都已泯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汉语大词典:
称染缬。丝织品的一种染色方法。先在织品上描成花纹,然后用缝、扎等方法加以绞结,保留其底色,染后再解去缝线,即可出现种种花纹。我国东晋时已开始使用,唐代最为盛行。
其他释义:
1.称染缬。丝织品的一种染色方法。先在织品上描成花纹,然后用缝﹑扎等方法加以绞结,保留其底色,染后再解去缝线,即可出现种种花纹。我国东晋时已开始使用,唐代最为盛行。
绞缬的书写
字义分解

读音:jiǎo

[jiǎo]

拧,扭紧,挤压:绞车。绞痛。绞心。绞肠痧(霍乱病的俗称)。绞尽心力。 ◎ 用绳子把人勒死:绞刑。绞杀。 ◎ 缠绕:绞缠。绞结。 ◎ 量词,用于纱或毛线等。

读音:xié

[xié]

有花纹的纺织品。 ◎ 眼花时所见的星星点点。

绞缬造句 更多
1、唐朝的印染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夹缬、蜡缬、绞缬等印染方法都广泛流行,印染的花纹十分精美。2、中国传统印染物有“四缬”,根据不同印染工艺形成“缬”的方法而命名为“夹缬”、“蜡缬”、“绞缬”、“灰缬”。3、夹缬与绞缬、蜡缬、灰缬并称中国“古代四缬”。4、夹缬是中国古老的服装印染技艺“三缬”(绞...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