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连蹈海的解释
战国时齐国人鲁仲连不满秦王称帝的计划,曾说,秦如称帝,则蹈东海而死。后以之表示宁死而不受强敌屈辱的气节、情操。
词语解释:
战国时齐国人鲁仲连不满秦王称帝的计划,曾说,秦如称帝,则蹈东海而死。后以“鲁连蹈海”表示宁死而不受强敌屈辱的气节、情操。鲁连蹈海[lǔliándǎohǎi]⒈战国时齐国人鲁仲连不满秦王称帝的计划,曾说,秦如称帝,则蹈东海而死。后以“鲁连蹈海”表示宁死而不受强敌屈辱的气节、情操。
引证解释:
⒈战国时齐国人鲁仲连不满秦王称帝的计划,曾说,秦如称帝,则蹈东海而死。后以“鲁连蹈海”表示宁死而不受强敌屈辱的气节、情操。参见“鲁连”。引明许时泉《武陵春》:“弃礼义而尚有功,鲁连蹈海;堕名城以杀豪杰,李耳出关。”庞树柏《朱舜水祠落成征诗敬赋》:“毕竟此生耻秦帝,忍学鲁连蹈海计。”
综合释义:
战国时齐国人鲁仲连不满秦王称帝的计划,曾说,秦如称帝,则蹈东海而死。后以之表示宁死而不受强敌屈辱的气节、情操。毕竟此生耻秦帝,忍学~计。◎庞树柏《朱舜水祠落成征诗敬赋》鲁连蹈海[lǔliándǎohǎi]鲁仲连是战国时齐人,周游列国到赵国时,正逢秦兵围赵都邯郸。魏王因惧秦而派辛垣衍劝说赵王尊秦为帝。鲁仲连和他激辩,并义正词严的表示:宁愿跳海而死,也不做暴秦的臣民。典出《战国策.赵策三》。后比喻宁死也不受强敌屈辱的节操。清.吴伟业〈东莱行〉:「鲁连蹈海非求名,鸱夷一舸宁逃生。」
网友释义:
鲁连蹈海,典故名,成语,语出《战国策》卷二十〈赵策·秦围赵之邯郸〉,“鲁连”,即鲁仲连(约前305年~前245年)战国时名士。“蹈海”,蹈东海而死。表示宁死而不受强敌屈辱的气节、情操。
汉语大词典:
战国时齐国人鲁仲连不满秦王称帝的计划,曾说,秦如称帝,则蹈东海而死。后以“鲁连蹈海”表示宁死而不受强敌屈辱的气节、情操。明许时泉《武陵春》:“弃礼义而尚有功,鲁连蹈海;堕名城以杀豪杰,李耳出关。”庞树柏《朱舜水祠落成征诗敬赋》:“毕竟此生耻秦帝,忍学鲁连蹈海计。”参见“鲁连”。
国语辞典:
鲁仲连是战国时齐人,周游列国到赵国时,正逢秦兵围赵都邯郸。魏王因惧秦而派辛垣衍劝说赵王尊秦为帝。鲁仲连和他激辩,并义正词严的表示:宁愿跳海而死,也不做暴秦的臣民。典出《战国策.赵策三》。后比喻宁死也不受强敌屈辱的节操。鲁连蹈海[lǔliándàohǎi]⒈鲁仲连是战国时齐人,周游列国到赵国时,正逢秦兵围赵都邯郸。魏王因惧秦而派辛垣衍劝说赵王尊秦为帝。鲁仲连和他激辩,并义正词严的表示:宁愿跳海而死,也不做暴秦的臣民。典出《战国策·赵策三》。后比喻宁死也不受强敌屈辱的节操。引清·吴伟业〈东莱行〉:「鲁连蹈海非求名,鸱夷一舸宁逃生。」成语解释鲁连蹈海
辞典修订版:
鲁仲连是战国时齐人,周游列国到赵国时,正逢秦兵围赵都邯郸。魏王因惧秦而派辛垣衍劝说赵王尊秦为帝。鲁仲连和他激辩,并义正词严的表示:宁愿跳海而死,也不做暴秦的臣民。典出《战国策.赵策三》。后比喻宁死也不受强敌屈辱的节操。清.吴伟业〈东莱行〉:「鲁连蹈海非求名,鸱夷一舸宁逃生。」
出处:
明·许时泉《武陵春》:“弃礼义而尚有功,鲁连蹈海;堕名城以杀豪杰,李耳出关。”
其他释义:
战国时齐国人鲁仲连不满秦王称帝的计划,曾说,秦如称帝,则蹈东海而死。后以之表示宁死而不受强敌屈辱的气节、情操。
字义分解
读音:lǔ
[lǔ]
愚拙,蠢笨:愚鲁。粗鲁。鲁莽。
◎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西南部。
◎ 中国山东省的别称。
◎ 姓。
读音:lián
[lián]
相接:连日。连夜。连年。连亘(接连不断)。连襟(姐妹的丈夫之间的亲戚关系)。连载。连缀。连理。烽火连天。连篇累(lěi )牍。
◎ 带,加上:连带。连坐(一个人犯法,他的家属、亲族、邻居连带受处罚)。
◎ 就是,既使,甚至于:连我都不信。
◎ 联合:外连东吴。
◎ 军队的编制单位,“排”的上一级:连长。
◎ 姓。
◎ 古同“琏”,古代宗庙盛黍稷的器具。
◎ 古同“链”,铅矿。
读音:dǎo
[dǎo]
践踏,踩:蹈袭(走别人走过的老路,沿用前人旧例)。蹈节(信守节操)。蹈海(跳到海里自杀)。赴汤蹈火。循规蹈矩。
◎ 跳动:舞蹈。手舞足蹈。
读音:hǎi
[hǎi]
靠近大陆,比洋小的水域:海洋。海域。海拔。海疆。海内。海岸。海誓山盟。五湖四海。
◎ 用于湖泊名称:青海。中南海。
◎ 容量大的器皿,巨大的:海碗。海涵(敬辞,称对方大度包容)。夸下海口。
◎ 喻数量多的人、事物像海的:人山人海。火海。
◎ 漫无目标地:海骂。海找。
◎ 古代指从外国来的:海棠。
◎ 特指中国上海:海派。
◎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