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画派
 更新时间:2025-05-23

基本解释

   黄土画派是扎根于黄土地、崛起于黄土地、辉煌于黄土地的美术画派,是中国画坛上的一株光彩夺目的奇葩。是继长安画派之后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绘画艺术流派,它是以人物画为主、以西安美院为主体的学院式画派,他们的作品形成了阳刚豪放、雄浑大气和勃勃向上的理想现实主义风格。

详细解释



   简介

  黄土画派是扎根于黄土地、崛起于黄土地、辉煌于黄土地的美术画派,是中国画坛上的一株光彩夺目的奇葩。是继长安画派之后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绘画艺术流派,它是以人物画为主、以西安美院为主体的学院式画派,他们的作品形成了阳刚豪放、雄浑大气和勃勃向上的理想现实主义风格。

  创始人刘文西

  刘文西 原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教授。1933年生于浙江省嵊县水竹安村,1950年入上海育才学校,1953年入浙江美院。1958年到西安美院工作至今。

  他三十余年一直从事繁重的教育工作,同时不断的创作实践.陕北是他的生活基地,每年用不少时间泡在这块浩瀚而浑厚的黄土高原上与陕北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在作品中力求描写陕北人民的特有个性和气质,以及陕北的革命历史和风土人情.大量的作品使他以独创的面貌和风采,在中国画坛上形成黄土画派。数年来,他在国内外发表作品近千幅,出版画册十余种。中国美术馆收藏25件,获国家级奖7件,主要作品如《同欢共乐》《祖孙四代》《转战陕北》《知心话》《奠基礼》《沟里人》《北斗》《解放区的天》《山姑娘》《虎娃》《黄土情》《湾湾黄河滩》《基石》等,无不给人留下优美而隽永的回味,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历史

  以中国美协顾问、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为代表的黄土画派,长期以来在毛泽东同志《讲话》精神的指导下,栉风沐雨,不畏艰辛,向生活寻找创作源泉,向人民群众汲取营养,创作了大量反映生活战斗在黄土地上的人民群众改天换地英姿风采的艺术作品。在他的带动下,形成了以刘大为、杨晓阳、赵振川、王有政、陈光健、崔振宽、罗平安、戴希斌等60多位画家为骨干的黄土画派。他们活跃在黄土大地的山山水水和沟沟峁峁,为黄土高原和西部的崛起挥彩泼墨、擂鼓放歌。

  宗旨

  黄土画派提倡要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向传统学习,向世界艺术学习,向时代学习,从而全面汲取营养,加强人物画创作,提高人物画创作的水平,使人物画更具有深刻的个性和艺术魅力。人物画既要继承发扬传统的造型艺术规律和笔墨表现力,又要汲取西洋画严格深入的造型基本功力,力求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的同时追求强烈的地方特色,创作出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鲜明时代感,能打动人心、催人奋进的人物画;同时也重视山水、花鸟画的创新,创作具有浓厚地方特色,鲜明个性和时代精神的崭新的山水和花鸟画。山水花鸟画要开阔视野,扩大题材,既要有传统功力又具有时代新鲜感,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的时代色彩,创造出具有感染力的山水花鸟新作品。总之,要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植根黄土画人民,表现时代出精品。这是我们创立黄土画派的心愿和目的。

字义分解

读音:huáng

[huáng]

像金子或向日葵花的颜色:黄色。黄昏。牛黄。黄澄澄。信口雌黄。 ◎ 特指中国黄河:黄灾。治黄。黄泛区。 ◎ 指“黄帝”(即“轩辕氏”,传说中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黄老(黄帝和老子)。炎黄子孙。 ◎ 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事情黄了。 ◎ 姓。

读音:tǔ

[tǔ]

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土壤。黄土。 ◎ 疆域:国土。领土。 ◎ 本地的,地方性的:故土。 ◎ 民间生产的(区别于“洋”):土方(民间流传的药方,亦称“偏方”)。 ◎ 不合潮流:土气。 ◎ 未熬制的鸦片:烟土。 ◎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青海省:土族。 ◎ 姓。

读音:huà

[huà]

绘图:绘画。画图。画像。画地为牢。画脂镂冰(在凝固的油脂或冰上绘画雕刻,一融化就都没有了,喻劳而无功)。 ◎ 图像:画面。画片。画坛。画板。画卷(juàn )(a.成卷轴形的画;b.喻壮丽的景色或动人的场面)。画外音。图画。诗中有画。 ◎ 写,签押,署名:画到。画卯。画押。画供。 ◎ 用手、脚或器具做出某种动作:比画。指手画脚。“曲终收拨当心画”。 ◎ 字的一笔称一画:笔画。 ◎ 同“划1”。

读音:pā,pài

[pā,pài]

水的支流:九派(指长江支流之多)。 ◎ 一个系统的分支:派系。派别。派性。党派。 ◎ 作风,风度:正派。气派。派势。派头。 ◎ 分配,指定:派赴。派驻。派遣。委派。 ◎ 指摘:派不是。 ◎ 量词(a.用于派别,如“两派的意见争论不休”;b.用于景色、气象、语言等,前面用“一”字,如“一派胡言”、“好一派北国风光”)。

展开更多
其他的词语
热门词语推荐
大家都在看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