鼍梁

更新时间:2025-05-24
tuó liánɡ
鼍梁的解释

1.即鼋梁。

词语解释:
即鼋梁。鼍梁[tuóliáng]⒈即鼋梁。
引证解释:
⒈即鼋梁。参见“黿梁”。引唐杨炯《右将军魏哲神道碑》:“驾鼉梁於圣海,秦皇息鞭石之威;泛鼇钓於仙洲,愚叟罢移山之力。”清顾炎武《莱州》诗:“鼉梁通日际,蜃市接神区。”王蘧常校注:“徐坚《初学记》引《竹书纪年》:周穆王至於九江,叱黿鼉以为梁。”
网络解释:
鼍梁即鼋梁。唐杨炯《右将军魏哲神道碑》:“驾鼉梁于圣海,秦皇息鞭石之威;泛鼇钓于仙洲,愚叟罢移山之力。”清顾炎武《莱州》诗:“鼉梁通日际,蜃市接神区。”王蘧常校注:“徐坚《初学记》引《竹书纪年》:周穆王至于九江,叱鼋鼉以为梁。”
综合释义:
即鼋梁。唐杨炯《右将军魏哲神道碑》:“驾鼉梁於圣海,秦皇息鞭石之威;泛鼇钓於仙洲,愚叟罢移山之力。”清顾炎武《莱州》诗:“鼉梁通日际,蜃市接神区。”王蘧常校注:“徐坚《初学记》引《竹书纪年》:周穆王至於九江,叱黿鼉以为梁。”参见“黿梁”。
网友释义:
即鼋梁。唐杨炯《右将军魏哲神道碑》:“驾鼉梁于圣海,秦皇息鞭石之威;泛鼇钓于仙洲,愚叟罢移山之力。”清顾炎武《莱州》诗:“鼉梁通日际,蜃市接神区。”王蘧常校注:“徐坚《初学记》引《竹书纪年》:周穆王至于九江,叱鼋鼉以为梁。”
汉语大词典:
即鼋梁。唐杨炯《右将军魏哲神道碑》:“驾鼍梁于圣海,秦皇息鞭石之威;泛鳌钓于仙洲,愚叟罢移山之力。”清顾炎武《莱州》诗:“鼍梁通日际,蜃市接神区。”王蘧常校注:“徐坚《初学记》引《竹书纪年》:周穆王至于九江,叱鼋鼍以为梁。”参见“鼋梁”。《汉语大词典》:鼋梁(鼋梁)  拼音:yuánliáng《竹书纪年》卷下:“穆王三十七年,伐楚,大起九师,东至于九江,叱鼋鼍以为梁。”后因以“鼋梁”借指帝王的行驾。南朝梁江淹《赤虹赋》:“视鳣岫之吐翕,看鼋梁之交积。”
其他释义:
1.即鼋梁。
鼍梁的书写
字义分解

读音:tuó

[tuó]

爬行动物,吻短,体长二米多,背部、尾部均有麟甲。穴居江河岸边,皮可以蒙鼓。亦称“扬子鳄”、“鼍龙”、“猪婆龙”。

读音:liáng

[liáng]

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泛指水平方向的长条形承重构件:房梁。栋梁。梁上君子(指窃贼)。 ◎ 桥:桥梁。津梁(渡口和桥梁,借指学习的门径)。 ◎ 器物、身体或其他物体上中间高起的部分:鼻梁。山梁。车梁。 ◎ 中国战国时期国名,魏国于公元前361年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后,改称“梁”。 ◎ 中国朝代名(a.南朝之一;b.五代之一)。 ◎ 姓。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