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笛

更新时间:2025-05-26
bí dí
鼻笛的解释

1.台湾高山族的一种吹乐器。也称鼻箫。由两根竹管绑在一起制成,管的两端各开一小孔,在管身下段各开三或四个小孔。演奏时以鼻孔向上端的小孔送气,双手按管身各小孔调节音律。海南岛的黎族也有类似的乐器。

词语解释:
鼻笛bídí。(1)高山族的一种乐器。用竹管制成,由鼻子吹奏。鼻笛[bídí]⒈高山族的一种乐器。用竹管制成,由鼻子吹奏。英noseflute;
基础解释:
高山族的一种乐器。用竹管制成,由鼻子吹奏
引证解释:
⒈台湾高山族的一种吹乐器。也称鼻箫。由两根竹管绑在一起制成,管的两端各开一小孔,在管身下段各开三或四个小孔。演奏时以鼻孔向上端的小孔送气,双手按管身各小孔调节音律。海南岛的黎族也有类似的乐器。
网络解释:
鼻笛鼻笛,英文noseflute,是高山族边棱气鸣乐器。又称鼻箫。高山语称帕努欧欧、勃里、拉里各丹。,日文称为“hanabue”或“华笛”,中国大陆翻译作“鼻哨笛”。流行于台湾省。用竹管制成,由鼻子吹奏结构单纯、体型小巧,以“边棱效应”发声。口腔驱动型鼻笛由鼻腔吹奏,主要特色为借由改变口腔容积以演奏各音高与旋律,有别于多数民族传统鼻笛须以指法改变音高。
综合释义:
台湾高山族的一种吹乐器。也称鼻箫。由两根竹管绑在一起制成,管的两端各开一小孔,在管身下段各开三或四个小孔。演奏时以鼻孔向上端的小孔送气,双手按管身各小孔调节音律。海南岛的黎族也有类似的乐器。乐器名。流行于台湾原住民的吹管乐器。又称「鼻箫」、「帕奴欧欧」、「勃里」、「拉里各丹」。管身竹制,长十五至六十公分,上开三至六个按孔,上端横切面处设圆形吹孔。演奏时,用一手拇指关节或草叶卷、纸卷堵住一个鼻孔,用一鼻孔吹奏发音。音色柔和纤细,一般用于婚丧、猎归、恋爱、娱乐、迎客、祭祀、丰收、节日中,不同部族之使用场合略有不同。《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
汉语大词典:
台湾高山族的一种吹乐器。也称鼻箫。由两根竹管绑在一起制成,管的两端各开一小孔,在管身下段各开三或四个小孔。演奏时以鼻孔向上端的小孔送气,双手按管身各小孔调节音律。海南岛的黎族也有类似的乐器。
国语辞典:
乐器名。流行于高山族间的吹奏乐器。形制可分单管与双管两种,均为竹制竖吹。音色柔美、纤细,常用于婚丧、猎归、迎客、祭祀等演奏。鼻笛[bídí]⒈乐器名。流行于高山族间的吹奏乐器。形制可分单管与双管两种,均为竹制竖吹。音色柔美、纤细,常用于婚丧、猎归、迎客、祭祀等演奏。
英语:
nose flute,
其他释义:
1.台湾高山族的一种吹乐器。也称鼻箫。由两根竹管绑在一起制成,管的两端各开一小孔,在管身下段各开三或四个小孔。演奏时以鼻孔向上端的小孔送气,双手按管身各小孔调节音律。海南岛的黎族也有类似的乐器。
鼻笛的书写
字义分解

读音:bí

[bí]

嗅觉器官,亦是呼吸的孔道:鼻子。鼻窦。鼻孔。鼻腔。鼻涕。鼻音。鼻烟(由鼻孔吸入的粉末状的烟)。仰人鼻息。嗤之以鼻。

读音:dí

[dí]

管乐器名,通常是竹制的,有八孔,横着吹奏:笛子。长笛。短笛。笛膜。 ◎ 响声尖锐的发音器:汽笛。警笛。

鼻笛造句 更多
1、群山和大地的征服者、走遍海洋和陆地的旅行者、有着大膝盖的男人Tamatea,曾在这座山丘为自己最心爱的人吹奏鼻笛。2、在音乐会上,吴蛮将以即兴琵琶乐音,与排湾族幽悠的鼻笛及清澈的童声合唱率真对话。3、夏威夷人也制造了一种独特的鼻笛。4、7月5日晚,来自台湾三大原住民之一的排湾原住民孩子和内地小朋...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